劉敞:《公是集》五十四卷
劉敞,字原父。臨江新喻(江西)人。宋天禧三年(一○一九)生。慶曆六年進士第二。官大理評事,授太子中允,直集賢院。後遷知制誥,拜翰林侍讀學士,改集賢院學士,制南京御史臺。熙寧元年(一○六八)卒。門人私謚公是。《宋史》卷三一九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公是集》五十四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劉原父詩 【 四條】 劉原父集 【 一條】 劉公是先生集 【 四十九條】
劉敞詩 【 七條】 劉敞公是集 【 二條】 《江陰志》引 【 一條】
以上共六十四條,館臣漏輯者二十條。
農父(二首四言)
其一
入水作田,上山伐薪。人世幾何,終歲苦貧。安有靈藥,化為羽人。呼吸光景,為君外臣。
其二
鳥飛不遠,暮還其宅。我獨匪人,去從兵籍。釋棄耒耜,顧貪朝夕。轉徙異方,終世為客。
【 《永樂大典》卷六百二十四「農」字韻,頁十二下引「劉原父詩」。(影印本第五冊)】
農哀(前人)
陰陽失常度,水旱互為災。歲暮不成耕,閭里自相哀。相哀竟何柰,田畝棄汙萊。欲行關租急,欲居兵賦催。同知羅憂患,誰復念嬰孩。往往遺渠溝,顧之淚如頹。國庾須積粟,國帑須羡財。大臣職富國,爾命自宜哉。
【 《永樂大典》卷六百二十四「農」字韻,頁十二下引「劉原父詩」。(影印本第五冊)】
宿烏沙
朝離巴陵岸,暮投烏沙汀。大江屢回環,反顧猶洞庭。月色奪暗日,舟人各宵征。東南浮雲際,極望都冥冥。不辨水與天,高低皆見星。分明銀河流,來與江漢并。安得數尺槎,漂然向天廷。
【 《永樂大典》卷五千七百七十「沙」字韻,頁七下《江陰志》引「公是先生總集」。(影印本第六十冊)】
讀列子贈幾太博勝之殿丞君章監丞
,永謝北極幽。W。不知意誰憾,似與鼇為仇。六鱗既潛舉,二山忽漂流。眾真失其常,蕩析不自謀。孰云飛升樂,奔迫良可愁。盈虛誠難必,藏壑有亡舟。至人縱大觀,夷險固悠悠。如聞帝憑怒,侵減龍伯儔。且欲招羣仙,復還故時丘。勉哉凌雲`。飄颻羣仙子,來往何其稠。咫尺視千里,俯仰移九秋。潮波有時起,勢若空中浮。禺疆受帝命,臣鼇舉其頭。邇來百萬祀,無復遷播憂。龍伯何為者,修竿曳長 五嶽窮雲霓,滄海不可游。玉臺焜朝日,珠華媚飛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二百八十六「子」字韻,頁十上引「劉公是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二冊)】
迴風館
殿翼翔空直,樓陰蔽日寬。風聲彌玉宇,仙術廢冰丸。老檜頻成籟,相烏不定竿。世人驚未到,六月尚清寒。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五下引「劉公是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臨都館
攬轡歲空盡,蕭條萬里間。向來貂已敝,此去鬢宜班。雪沒前王帳 【 (中京,契丹前王廷也)】 ,沙連右地山 【 (上京,契丹右地也)】 。星回陽氣復,吾亦至幾還。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五下引「劉公是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張三館有前歲赴舉時題字處作
其一
羇旅關東來獻書,還曾題柱宿匡廬。自知不及相如健,重到曾無駕駟車 【 (漢大夫乘官車駕駟。予從淮西乘私車來,故云)。】
其二
暫懷印綬過家庭,車馬驂驔去路輕。自為綵衣生意氣,敢將晝錦比光榮。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五下引「劉公是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自恩平還題嵩臺宋隆館
其一
四山如畫古端州,州在江西欲盡頭。謾道江山解留客,老夫歸思甚東流。
其二
松菊壺山手自栽,二年羈宦客嵩臺。無端被東風誤,又作恩平一夢回。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五下引「劉公是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和張景純初置館中
並真。語默或不常,時以為狂人。蹉跎太倉史,奔走京華塵。頗如喪家狗,纍纍敝精神。雖游公卿間,望絕要路津。感激自上書,生當致青雲。天光回日月,聖澤熙陽春。禁林給筆札,中府紬典墳。羣玉連帝居,東壁臨北辰。飛騰怪清切,寓直懷珍羣。慷慨氣益遒,歌思逾新。昔賢稽古力,利祿不足云。登瀛以為榮,襆被寧厭頻。君乃鸞鳳姿,方當極逢辰。豈若楊執戟,白頭專校文。W張也湖海士,心與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六上引「劉公是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松子嶺詩(松子,鷙鳥名)
鹿兒峽未盡,松子嶺相望。走險暇擇廕,摩空愁亂行。霜增頭皓白 【 (早行,眉鬚旨白也)】 ,塵變馬曬黃。不作還鄉意,羈人應斷腸。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九百八十一「嶺」字韻,頁一下引「劉公是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二十二冊)】
和尚叔父病目
慟 【 器】 【 哭】 論時事,幽居秪杜門。自然憂未弭,那不眼潛昏。火齊終無纇,泉沙暫有渾。誰資上池水,洞視一方垣。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千六百三十七「目」字韻,頁四上引「劉敞詩」。(影印本第一百七十六冊)】
晚晴小園
野客幽居何處尋,小園荒徑似山林。雨足蝦何自喜,秋來蟋蟀競悲吟。丹青果實同時熟,紅白荷花相映深。可怨幽蘭老堂下,無端柔蔓上城陰。微茫返照樓頭出,蕭索孤煙天際沉。楚澤偏傷千里目,西風自覺倦登臨。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千六百三十七「目」字韻,頁十九上引「劉敞詩」。(影印本第一百七十六冊)】
伏日尋鄰幾不見
朝日出東北,青雲散朱暉。堅金為之鑠,信此庚氣微。吾子善閉關,今何冒炎威。流汗正被面,飛塵常滿衣。憶君若冰雪,無以慰渴饑。伏日萬鬼行,至如早旋歸。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三「伏」字韻,頁七下引「劉公是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七十八冊)】
種麥
禹稷躬稼穡,《春秋》重麥禾。勸耕聊及暇,稱力焉俟多。霜風雖凄緊,日晏更清和。輕裘頗自姿,扶杖勤來過。青青已布隴,芃芃在伐柯。農功欣嗣歲,節物嗟騰波。悵然念歸田,自顧將婆娑。
【 《永樂大典》卷二萬二千一百八十二「麥」字韻,頁十六上引「劉原父詩」。(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八冊)】
讀太玄
吾讀《太玄》,一陰一陽,一柔一剛,一晦一明,一否一臧,一弱一強,一微一唱,一存一亡。所謂賢人之言,近如此也。褒之者過其實,毀之者損其真。《太玄》所述,天人之際,性命之本,萬物之理,不可以辭敓。
【 《永樂大典》卷四千九百三十九「玄」字韻,頁一上引「劉公是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九十八冊)】
方壺圓壺
右二壺,一方一圓。方壺得於蒲城崩岸中,圓壺得於藍田驪山原。按禮,賓祭皆有方壺,有圓壺。方壺酌卿大夫及膳尊,圓壺酌士旅食者也。今其制作方壺精,圓壺粗。其又貴賤之辨與?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五十四「壺」字韻,頁十八上引「劉公是先生集」。(影印本第十七冊)】
詩話
趙少師初在漣水守館,不數年後,以學士知漣水。繼來者名其堂「豹隱」。曼卿有詩曰:「熊非清渭逢何暮,龍臥南陽去不還。年少客游今郡守,蔚然疑在立談間。」後莫偕者。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九「堂」字韻,頁十二下引「劉敞詩話」。(影印本第七十一冊)】
劉攽:《彭城集》四十卷
劉攽,字貢父,號公非。臨江新喻(江西)人。宋乾興元年(一○二二)生。登慶曆六年進士第。知曹州、襄州。入為秘書少監。官至中書舍人。元祐三年(一○八八)卒。《宋史》卷三一九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彭城集》四十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劉彭城先生集 【 一條】 劉攽詩 【 四條】 劉攽集 【 一條】
劉攽彭城集 【 一○七條】 《武陵圖經》引 【 二條】
以上共一百一十五條,館臣漏輯者四十二條。
南湖詩二首
其一
湖波微漲日初長,水面花香柳綠黃。沙鳥喧嘲隨笑語,鯈魚驚躍近舟航。春心處處迷芳草,醉眼依依亂夕陽。信似習池風物好,偷閒賸醉兩三場。
其二
一芳酒數篇詩,坐待南湖夕景低。日照杏花堆火齊,水涵天色湛玻。靜中魚鳥渾相忘,醉裏風光時易迷。還有漁舟澹客興,誰言不似武陵溪。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五「湖」字韻,頁十上《武陵圖經》引「劉攽詩」。(影印本第十九冊)】
潁水作寄陳州諸故人
不知潁水清如此,欲比蓬萊似是非。察見淵魚寧有意,往來鷗鳥已忘機。濟川便樂風波息,洗耳多疑世事違。甚悔衡門臨沁水,還思冠者試春衣。
【 《永樂大典》三千五「人」字韻,頁五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四十二冊)】
佚老堂為馬給事題
膂力期方壯,功名付眾才。朝廷不能出,軒冕儻時來。賢者皆知此,勞生亦念哉。暮年均暇逸,末路忍低回。延閣通雲漢,東垣接上台。老成宜鶴髮,絕足信龍媒。脫落經綸際,從容里地開。圖書收舊素,池就穿栽。松菊依陶令,兒童戲老萊。尚知南郡富,肯使少遊哀。詎有東家問,端思齒杖陪。會為三徑客,幽屏謝塵埃。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八「堂」字韻,頁六上引「劉攽詩」。(影印本第七十冊)】
詠列子
禦寇臥鄭都,子陽歸之粟。固辭得無受,妻子怨窘束。君非自知我,人事故反覆。俛仰未及終,類禡首邦族。始知至人心,避榮乃避辱。如何當路子,擾擾事干祿。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二百八十六「子」字韻,頁十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二冊)】
大安病酒留半日王守復來招不往送酒解酲因小飲江月館
江驛春酲半日留,更煩送酒為扶頭。柳花漠漠嘉陵岸,別是天涯一段愁。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五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還館詩
其一
步向端門足力遲,仰瞻雙 【 關】 【 闕】 隔褵褷。三年江海都如夢,老態今朝始自知。
其二
下馬呼人問直廬,歸牆因讀舊時書。黃花綠葉庭槐影,噪雀鳴蟬宛自初。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六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次韻和王四館宿
其一
雪殘梧竹夜猶寒,春入林花露已團。絕境自宜仁者靜,寤歌非為碩人寬。不眠紅燭停俄頃,刻意新書計若干。等是前賢遊集地,似君尤更覺才難。
其二
。五十衰年融過二,強顏何計可思齊。蓬萊宮闕冠雲霓,月出丹淵日墮西。和暖時花元有信,黃昏歸翼自無迷。讀書難字存雌蜺,落筆雄辭在碧
其三
天星出屈勢闌干,五夜傳呼禁漏殘。虎豹深沉九關遠,鷦鷯栖息一枝安。病親黃卷憐燈闇,老厭青綾怯歲寒。長有江湖未歸夢,更將衰白鏡中看。
其四
月白天虛星斗橫,夜深高閣勢崢嶸。怪來耳冷人聲絕,會是齋居近太清。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六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初秋館中呈諸公
掖垣星宿上清居,金馬文章次石渠。雨定風槐含秀爽,秋還樓閣長空虛。上知景伯無人事,恩許黃香未見書。不奈客嘲聊自解,下流仍復愧應璩。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三百十三「館」字韻,頁六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十五冊)】
題平山馬鋪
長亭前望勢崔嵬,地坼東南宇宙開。韋杜去天真五尺,行人新自日邊來。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五百七十六「鋪」字韻,頁二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三冊)】
燈夕
燒燈陶永夜,擊鼓勸沽酒。清月不作霜,微風乍搖柳。忽忽車轉轂,戢戢人舉首。歡樂聊及時,與誰論薄厚。
【 《永樂大典》卷二萬三百五十四「夕」字韻,頁十五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
次韻和王舍人燈夕見寄
南陌東城樂賞同,翠華雕輦度香風。春催火樹無窮外,天壓歌聲不盡中。侍宴君歸青瑣閣,倦遊身作白髯翁。憑將酒客鴟夷頌,並謝張松與孟公。
【 《永樂大典》卷二萬三百五十四「夕」字韻,頁十五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
燈夕陳大夫來會張承議以病不出有詩贈陳次韻和之
千燈光影徹春宵,紅日明霞晃綺寮。上客懽娛得驚坐,佳人歌笑敵藍橋。雪花帶雨塵都埽,寒色兼風酒易消。一去章街盡眉嫵,臂圍猶怯月邊朝。
【 《永樂大典》卷二萬三百五十四「夕」字韻,頁十五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
燈夕寄呈張學士
東風一雨解萌芽,暖景重城有萬家。霽後燈光猶妬月,春遲火樹却催花。數聲水調矜遺俗,十里珠簾勝館娃。璧府謫仙歸未得,會將騎鶴向人夸。
【 《永樂大典》卷二萬三百五十四「夕」字韻,頁十五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
冠有記過之史賦(成人之後,宜此示戒)
禮崇上嗣,冠責成人。受記過而置史,期寡尤於治身。元服既加,思主器之增重;官箴御側,俾載筆以維寅。自昔明王,建茲元子。謂夫豫儲貳,所以恢壯於基構;早教諭,所以輔成其德美。故迺生則使吉士負之,暨少長而與正人處矣。迨春秋之甫盛,弁兮有容;免保傅之至嚴,史焉居此。將使夫言也無違,行也無疵。漸仁義以中立,繹溫文而允宜。毓德少陽,由三加而諭志;紬書莊士,參眾臣而盡歸。非天子不得備夫官聯,惟聖人是以尚乎冠事。著代于阼,重名而字。著代所以壹繫於大本,重名所以使棄其幼志。惟命兮靡常,修身兮匪易。是宜繩愆糾繆,無隱惡以成章;廣記備言,職思憂而相示。且夫事莫大於無悔,過莫先於改為。故不於有咎,而甚病于弗知。不有史也,其誰詔之。結佩以朝,念服備而能謹;執簡識失,將文勝以無遺。是知教義方者,愛子而常然;惇孝弟者,既冠之所守。位愈尊而事愈重,德彌盛而養彌厚。或通之於前,或相之於後。纖介而必書,周旋於善誘。故得學宮齒冑,責四行而何訧;寢門問安,日三至而奚咎。火哉德茂明兩,材由少成。正萬拜於大卞,隆永世之英聲。彼望苑延賓,以方術而互進。洞簫作頌,資燕樂以 【 誤】 【 娛】 情。是皆不踐於典,蔑聞於警戒。漢道似以未善,世嫡於焉有敗。夫豈若信臣書過,而日新焉。此易所謂「憂悔吝者,存乎介」矣。
【 《永樂大典》卷一萬六千二百十八「冠」字韻,頁七下引「劉攽彭城集」。(藏牛津大學圖書館)】
為韓相賀史館相公啟
伏審涓選休辰,顯應典策。伏惟慶慰。恭以某官秉德純固,造道幾深。任重而未嘗去仁,器遠而靡求近效。是謂社稷之鎮,股肱之良。資帝睠之簡衷,實民性之注意。誕告伊始,僉論翕然。九功之德,由是可歌;千齡之期,抑推胥協。某位聯公餗,居仰階符。甫深鳧藻之誠,遽沐函書之賜。佩銘喜忭,交集于茲。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百四十「啟」字韻,頁二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冊)】
賀江寧相公啟
近審寵分瑞節,出鎮南邦。帝睠憂賢,賜履所以均逸;海隅傒志,于蕃猶之具瞻。惟涓日而布和,固殿邦而多福。吉祥止止,啟處休休。恭以某官業茂敕天,道隆稽古。民懷師保之德,朝倚股肱之良。惟九功之可歌,實萬世之永賴。申伯于謝,喜浹周邦;姬公在東,歎興信處。行復袞衣之賜,用正泰階之符。勉祈節宣,下副言願。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百四十「啟」字韻,頁三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冊)】
賀宋相公啟
伏審寵陞左戶,改鎮壁田。雖霖雨之期,尚觖時望;在股肱之寄,誠出上心。凡被顧憐,尤深慶抃。恭以某官弼諧帝業,寅亮天工。盛德著乎九歌,仁澤孚于四海。下興濟濟之誦,上有巍巍之名。間者剖麟玉而保釐,資袞衣而信處。四方維則,實觀商 【 色】 【 邑】 之先;三后協心,允繼姬文之治。惟昆吾之舊宅,大有隗之遺風。復賴殿邦,以資覃化。佇下玉堂之冊,還司金鉉之和。某云云。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百四十「啟」字韻,頁三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冊)】
賀呂開封啟
伏審光膺命書,尹正天府,恭惟慶慰。竊以某官清徽肅物,高論端朝。裁經術以自將,聳德華而絕出。雍容邇列,表範士林。總外計之繁,則賦輿充入;任中權之寄,而戎索底平。方驟歷於鈞衡,復詳試於畿甸。緇衣流詠,益聞鄭伯之功;扶陽啟封,將繼韋成之拜。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百四十「啟」字韻,頁三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冊)】
賀晏相公啟
一違恩閎,屢更歲律。愀焉挈缾之智,窘若繫匏之姿。逖仰階符,祗搖心。茲者伏審光膺帝制,居守別都。成周三后之功,京邑四方之則。允屬元老,用熙兆民。恭惟涓選穀辰,和布美化。神明攸勞,茀祿用康。伏以某官天壽高嚴,人文明煥。務致君於道,以康世為懷。訏謨廟堂,覃化區宇。孰不被運鈞之賜,有以致敕天之勳。及乎權中軍之嚴,分閫外之寄。戎索修治,邊夷服從。方將還熙載於本朝,故復資保釐於留鑰。佇頒優策,以快具瞻。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百四十「啟」字韻,頁三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冊)】
賀劉相公啟
伏審光被制書,寵正鈞席,伏惟慶慰。恭以某官炳靈山嶽,德股肱。敦正始之遠猷,修大中之宏度。越在初試,靡求近功。蓋自許以伊,期必治君於堯舜。風之所偃,澤之所沾。上有巍巍之名,下臻濟濟之誦。聲實軼於邴魏,規畫壯於蕭曹。聽之僉俞,陟是良弼。且重熙之會,禮樂盛興;欲治之符,聖賢胥遇。庶乎包六經而攄頌,炳三代而同風。凡在具寮,用此相慶。某早繄鈞鑄,親覯昌逢。莫隨班賀之儀,徒積由衷之喜。瞻望符照,不任踊躍之極。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百四十「啟」字韻,頁三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六冊)】
朝奉郎試中書舍人蘇轍可戶部侍郎制
敕:國賦之入,邦用之總。察其盈虛,乃可以調度;審其有無,則可以散聚。主計之任,司會之事,在文昌推為劇曹,故朝廷用為精選。具官某天材穎茂,儒學純備。敏於事而慎於言,志於道而輔以術。早繇方聞之舉,藉甚士林之譽。粵自諫垣,進陟詞掖。倜儻正論,啟沃者非一;潤色王猷,灝噩乎吹萬。以游刃之餘地,宜擢材而重任。是用進聯地官,貳司邦計。夫六府三事,正德為之本;經賦入,中正為之法。爾無俊常以益上,志近而忘遠,則民生厚而王化隆矣。其慎之哉!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三百三「郎」字韻,頁五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七十二冊)】
宣義郎呂由誠可衞尉寺主簿制
敕:具官某,乃父宣力前朝,抗節自任。搢紳稱之,至今不忘。朝廷重賢者之世,樂育旌擢;故用其長子,使丞卿寺。無祿早夭,朕甚憫之。惟由誠宦為邑宰,能自立者,可以承兄之緒,復命以衞尉之屬。使天下信吾厚於直臣,知所勸勉矣。可。
【 《永樂大典》卷一萬四千六百七「簿」字韻,頁九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五十四冊)】
延州藩落都虞候俄千男仲政可三班借職制
敕:某壯士戰死,勇於報國。義實可嘉,恩用不遺。由乃父之盡力,俾藐孤之蒙祉。古之道也,爾其勉之。可。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二十六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三班奉職孫軫男忠臣可三班借職制
敕:孫軫男忠臣,永樂之戰,爾父沒于敵場。徇義忘身,其可嘉也。卹孤置後,吾何憂 【 (一作愛)】 焉。爰疏茂恩,以勸勇士。可。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二十六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漢州助教鍾迪可三班借職制
敕:具官某。山澤之利,三三而有連錫。是地不愛寶,以為邦用。然必因人而發,其勤不可不勸也。賞有定格,汝是膺之。畀以新命,是為殊寵。可。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二十六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蕃官惠逋移厥可三班借職制
敕:某其在種落,皆為酋豪。相率欵邊,足明歸義。重譯而明綸綍,解辮而襲簪裳。恩實不訾,圖所為報。可。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二十六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皇太后殿管勾文字夏崇可三班借職制
敕:某執事長樂,效勤官書。廷宸推恩,厥有前例。始命受服,是謂寵光。罄而犬馬之誠,以冀涓塵之報。可。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二十六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李佛郎與右班殿直梁仲文李養並與三班借職制
敕:某人等。朝廷惟寇盜強圍,暴奪良民,名捕魁首,厚設爵賞。而佛郎等用志協力,罪人斯得。賜金既以差予,懋官亦宜溥及。各疏茂恩,以樹成效。可。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二十六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皇太后殿管勾文字朱宗懿可三班借職制
敕:某執事宮省,效力文墨。歲月之勤,良可省錄。粵屬誕辰,厥有前例。錫茲初命,齒于仕版。可。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二十六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一班殿侍衞涓可特授三班奉職制
敕:某人。卹孤錄嗣,朝有著令。矧父膺隨龍之遇,宜厥子蒙世祿之榮。粵疏茂恩,俾從新命。可。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二十九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蕃官可三班奉職制
敕:具官某。聲親弟,朝廷錄死事之孤,所以閔忠而勸能也。聲果敢有功,沒於戰陳,而無子息可被任用。施及同產,使庇族屬。服我優卹,思著來效。可。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二十九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蕃官京結京鐸拶並可三班奉職制
而死,勇壯可嘉。錄其孤兒,以示愍卹。可。敕:某等。其父為國亢賊,敵堅力寡,恪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二十九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殿前東西班弓箭手劉密可三班借職制
敕:某以挽強射逐,勇力出眾。試之集教,亦能無過。宜可 【 (原缺)】 使以責來效。可。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二十九下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故御前忠佐步軍副都頭成宗男京可三班奉職制
敕:具官某,男某。陳力奉上,得親殿陛之嚴;哀死卹孤,宜有帷蓋之報。詳推往續,宜示賞延;粵疏渥恩,用光存歿。可。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三十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李貴男遵可三班奉職制
敕:具官某,男某。乃父歿身行陳,以死效力。雖其微品,志可嘉也。哀死卹孤,朝有常憲。錫爾一命,以勸來者。可。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三十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故朝奉大夫權知陝州軍府事陳君墓誌銘
君諱侗,字成伯,姓陳氏。其先興化軍莆田縣人。曾祖某,贈兵部郎中。祖某,官至工部郎中。父某,贈銀青光祿大夫。君生十三歲而孤,從其母方夫人鞠於外家,居蘇州。危心苦志,能自力學問。方夫人終,養育弟妹,辛苦家事。三十餘,始以進士舉登第,調河南府福昌縣主簿。始至謁府,為人頎長偉厚,眉目廣秀,衣冠整嚴,府吏驚相告曰:「亦有主簿若是其大也。」留守文太師潞公,一見與語,知其奇,厚待之,自爾遂往來門下。及丞相富公,亦愛重其文藻稱焉。三年,以令舉,為商洛縣令。代還,用薦者言,還著作佐郎,知宣州南陵縣事。潞公薦君宜在館閣,召試學士院。而富公守汝州,求用君為從事自輔。必欲致君,請官滿而後試,朝廷許之。會富公歸執政柄,君即召還。既試,除館閣校勘,判登聞鼓院,編修宗正司條貫,同知太常禮院,編修樞密院經武要略,兼刪定諸房例策。初置二府屬官,用人甚重。潞公時為樞密使,薦君充選。改太子中允,檢詳禮房戶房文字。頃之,御史有言事不見從者,其在樞府,疑君梗之,作為非語中君,君不自辯。上亦薄其過,復徙判鼓院御史。後亦知非君意,憶而謝君。改集賢校理,遷太常丞,知禮院,更博士,賜緋衣銀魚,出知湖州。入辭,上問其所欲言。君論:「今祀五嶽四瀆,附於地祇方丘,不與周禮同,宜異為壇位,具禮儀樂章。」上以為然。始詔禮官討定,如君言。君至湖數月,徙宣州。君於為政,愛民為先,可以濟活人者為其方略,雖骫法,行之不疑。湖人因歲饑,以男女質錢,至有終約身為役者。公為契券,後雖十倍其直自贖,不肯付還。父子隔絕悵恨,吏不為察。有來訴者,君皆許贖之。男女得齒,平民婚娶者甚眾。江南轉運司欲以聚財媚上,然不能有它智略,徒舉籍逋欠,峻期督索,州縣 【 知】 【 如】 指,民不堪其求。君為分別之,曰:「逋負在元豐三年前者,赦書所當除也。」使者不許。付它吏議之,以謂宜如編敕,償及七分,餘乃可免。君請於朝,竟得蠲除,以及一路云。有二女子,父母死,其兄不能自立。家本富厚,未及期月,貲用蕩盡。死者不葬,而存者飢餓,泣訴於府。君使按覆其所貨鬻,皆在賤價,而構質甚多。錄而賣之,既償其所取,猶贏數十萬錢,為之葬埋而嫁二女子。吏民感歎,為君立生祠。遷朝奉郎,還朝,拜少府少監。官制有館職者,普遷一官以易之,用是改朝散郎,更衞尉少卿。上即位,汎恩遷朝請郎。遼使來弔,君往迎送之。明年,遂使北磨勘,遷朝奉大夫。是歲,元祐元年也。四月,君弟子雍終于知潭州,君求為郡以撫存其家,得知陝府。數月,加直祕閣,知梓州。君復申前請,乃復留陝。吏民聞君不去,莫不忻懽相慶者。夏縣令劉霆果健善治縣,民有與庭不相中者,此民狡猾喜訟,持吏短長,凌駕州縣。會霆徙官,即上書告霆不法事。霆聞之,求得辯直。章下,府吏畏民巧詐翻覆,多欲遷徙,回避其情。君為明辯盡理,霆卒無一事。民坐上書不實,受刑不辭。寡婦訴其子為贅於蜀,三年不歸。其妻家豪富,而婦寒饑寄食。君為移書呼其子,十反不至。君以義喻其郡守,守寤,乃械而送之,君將正其罪。母復泣告曰:「幸全度子,得以終老。」君憐而舍之。子亦知悔過,更為孝養云。潼關關出入商旅,吏緣為姦。商人以神事藏乳香一兩者,吏論以為犯禁,沒其資財且百萬,賤價斥賣之,買以自入。君知其然,窮治其獄,黨與皆流竄。行道莫不欣悅。君在陝且二年,朝廷既除代,會君疾,三年四月某甲子終,享年六十五。君初娶呼延氏,賢淑有操,與君同隱約,孝事方夫人,育叔妹者也。君在商雒,呼延卒後,以君貴封福昌縣君。今夫人劉氏,封崇德縣君。君四子,長彥方,國朝邑縣主簿。次彥恭,是年進士及第,授鄭州司戶參軍。次彥稱、彥廉,皆讀書為文,有成立。女四人,長嫁某官林定,次進士呼延發,次某官梁寬,少為吾兒懷州司戶參軍方山婦。君篤愛宗族而厚於交游,貧窮不能自存者,尤加隱卹。俸錢分割,十去八九。姑女適人而夫死,取而養視之,更配良氏。於人之婚喪不能舉者,略皆為辦之。《文集》十五卷,藏於家。夫人之喪,將葬卜地。或告曰:「南峰之下有吉穴焉,為浮屠主之。自誓不願其與人也,有以二百萬求一塋者,不得也。」君與子雍往詢之。前夕,浮屠夢有貴客二求地以葬,浮屠異之。旦明設榻以待,而二人至。浮屠視其狀貌,偉人也,先問曰:「將無求葬地乎?」應曰:「然。」浮屠以地與君,不費一錢。既葬,浮屠告眾曰:「吾違誓言,不可復處矣。」拂衣而去。嗚乎,其亦異矣。地實某縣某鄉某里,君葬去之凡若干里。呼延氏祔。某年某月某甲子襄事。銘曰:
再世以文,而官不達。蟠鬱渟滀,謂將大發。至君兄弟,亦止於斯。華采足以耀世,利澤為民之思。是謂不朽,奚以多為。闕泉作宮,鑱石譔詞。銘乎銘乎,信焉弗欺。
【 《永樂大典》卷三千一百四十五「陳」字韻,頁十八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四十六冊)】
徐起墓表
。而不孝子還,為閭里患,暴亂不禁。會起至,閱視簿書,急發吏捕賊,案正伏辜。舉郡稱其為神。W起治處州,州民有兄弟殺其親者,郡惡其名,縱賊使亡,更易其文書,欲使無
【 《永樂大典》卷二千九百四十九「神」字韻,頁二上引「劉攽彭城集」。(影印本第三十七冊)】
呂陶:《淨德集》三十八卷
呂陶,字元鈞,號淨德。成都(四川)人。宋皇祐中(一○四九——一○五四)進士。歷官給事中,改集賢院學士,知陳州。徙河陽、潞州,例奪職。徽宗立,復官知梓州。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四六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淨德集》三十八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呂元鈞詩 【 四條】 呂元鈞集 【 一條】
呂淨德先生集 【 二十二條】
以上共二十七條,館臣漏輯者五條。
芙蓉
剪取芳條便種成,只從秋後吐繁英。清霜難拒紅光減,仰視松筠浪得名。
【 《永樂大典》卷五百四十「蓉」字韻,頁十一上引「呂元鈞詩」。(影印本第三冊)】
再詠芙蓉
一夕西風一度開,不須人力為栽培。化工何事存芽孽,長與炎荒作瘴媒 【 (嶺外此花尤多,中元後盛開,瘴癘漸作,土俗惡之,目曰瘴媒)。】
【 《永樂大典》卷五百四十「蓉」字韻,頁十一上引「呂元鈞詩」。(影印本第三冊)】
相臺道中
北道風霜老未諳,倦驅羸馬亦驂驔。此行誰信游沙漠,心逐晴雲萬里南。
【 《永樂大典》卷二千六百五「臺」字韻,頁一下引「呂元鈞詩」。(影印本第三十一冊)】
雄州村落
家家桑棗盡成林,場圃充盈院落深。九十餘年事耕鑿,不知金革到如今。
【 《永樂大典》卷三千五百八十一「村」字韻,頁二下引「呂元鈞詩」。(影印本第五十冊)】
和行金堂峽思雲頂
山腰路轉多臨水,峽口天開又見山。疑是慶雲曾結蓋,故留仙境在人間。
【 《永樂大典》卷一萬一千九百五十一「頂」字韻,頁七上引「呂元鈞集」。(影印本第一百二十冊)】
劉摯:《忠肅集》二十卷
劉摯,字莘老,東光(河北)人。宋天聖八年(一○三○)生。登嘉佑四年甲科,官禮部侍郎、尚書右僕射。後陷黨案,幾經貶遷。紹聖四年(一○九七)卒。追贈少師,謚忠肅。《宋史》卷三四○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忠肅集》二十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劉莘老 【 一條】 劉摯詩 【 一條】 劉摯集 【 一條】 劉忠肅公集 【 二十三條】
《江陰志》引 【 一條】 《聲畫集》引 【 一條】
以上共二十八條,館臣漏輯者五條。
路作茅齋成有詩次其韻
鬋茅坐東岡,心休境自適。丈室居士家,環堵儒者宅。常令小博山,一種裊餘碧。燕雀來賀否,應笑簷牖窄。跬步是清溪,間可就泉石。庭花秋娟娟,窗月夜寂寂。燈火亦可親,隱几對方冊。不為寒輟冬,窮居忌矯激。可大亦可小,人或未知識。戲問廣廈人,誰思萬里客。
【 《永樂大典》卷二千五百四十「齋」字韻,頁七下引「劉忠肅公集」。(影印本第三十冊)】
【 三老】 堂故殿中丞王公築于別墅公自稱逸老故太常少卿卿公稱拙老兵部郎中士公稱野老三老相與會堂上因名
,春W三老非隱者,鄉里道義人。締交何綢繆,白首情益親。進退小或異,歸于重其身。逸老田北郊,築堂北溪上。野拙彼二老,招邀日俱往。幽泉美清泠,平野得遐曠。謂近隔城市,謂遠非山林。青岑落尊酒,白雲貯衣襟。歲月付清醉,志縕還長吟。頹俗可以敦,媮風為之重。人生苦飄忽,事往真幻夢。但聞三人墓,蕭蕭木已拱。朅來撫陳 【 衣】 【 風】 吹我衣。牆邊見殘,屋角懸斜暉。雍琴感今昔,遼鶴驚是非。世故無足言,徘徊壞牆下。思人愛樹木,況此巋然者。子孫固無忘,又將告里社。
【 《永樂大典》卷七千二百三十八「堂」字韻,頁十三下引「劉摯詩」。(影印本第七十冊)】
石棋局
堅平宜荷明堂柱,方潔當函玉牒書。且拂塵埃伴君坐,一枰相與寄清虛。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二「局」字韻,頁一上引「劉忠肅公集」。(影印本第一百七十八冊)】
清明後一日下沙
微風吹 【 【 脫一字】 】 幸陰晴,笑側吟鞭十里行。時節早蠶生穀雨,人家新火接清明。袞衣犢鼻均無物,籬鷃雲鵬各有情。欲挹浮丘挽春馭,尊罍安得瀉東瀛。
【 《永樂大典》卷五千七百七十「沙」字韻,頁八下《江陰志》引「劉忠肅公文集」。(影印本第六十冊)】
【 玉堂集】 序 【 張方平《樂全集‧拾遺》(《四庫珍本叢書初集》本)卷一收本文題作《張文定玉堂集》,缺漏甚多,故輯錄於此。】
宣徽南院使太子少師致仕張公,謂河間劉某曰:「方平,知慶曆制詔也。是時王師問罪夏戎,選使命帥,多輟西掖。嘗以病白於朝,蒙留專典辭命。故當直演潤,視輩行為多。踰年,入翰林為學士,旋改御史中丞,復以內職充三司使。久之,辭使還職。治平中,又自外官召充學士承旨,熙寧某年乃罷。暇日追惟榮遇,凡歷內外制,通若干年。因錄其文為二十卷。昔者太宗皇帝飛白『玉堂之署』,賜院,揭於堂上。方平實居堂之承旨閤,於是假以名集。而子宜為其說。」某退而讀公之文,稽載籍之傳,而嘆曰:亶乎甚哉,辭之不可以已也。夫萬事異理,非言弗命。四方異情,非辭弗通。詩不云乎:「辭之輯矣,民之洽矣。」傳亦有之:「子產有辭,諸侯賴之。」是以君天下者,必使其臣贊為辭而後出之。周御史掌贊書,漢尚書作詔文,此其官之見於古者。歷代因之,其任逾重。夫以堂宁之一言,行乎四方萬 【 理】 【 里】 之外。不高深簡嚴,不足以重王體。又欲其誠之宣,不優柔曲折,不足以究民聽。又欲其言之約,三代而上,經聖人所是,不可尚已。三代而下,作者汙隆,隨世屢變。其間承平之時,訓辭深厚,號令溫雅,有古風 【 列】 【 烈】 。而傾側之際,書詔所下,武夫悍卒,揮涕感動。終於享好治之譽,建持危之功。則潤色之効,豈小補哉!自慶曆至於熙寧,維仁祖恭儉寬大,英祖克篤前烈。主上長駕遠馭,略不世出。三朝政績,巍巍煥煥,非尋常耳目所能聽觀。而於斯時,典冊誥命,多出公手。上之仁心德意,國之威福所指,明布諭下,昭如日星。學士大夫、都邑野人,莫不曉然知治道之所以然。雖政績固自卓越,而述作之妙,良有助哉!至於供奉歌誦,祠祝贊戒,勒之金石,播之樂府,多者千百,少數十言,體制紛然,各得其度。眾人不給,我獨贏餘,又何其高也。而公猶曰:「是烏足錄者。顧以國家典章政令,數十年間錯見是書,因不敢廢。」嗚呼,是故公之心也。公行事閥閱,章章在人,當備國史,此弗論著。獨記公之言,推廣其意而為之序。元豐六年十月二十九日,尚書右司郎中劉某序。
【 《永樂大典》卷二萬二千五百三十六「集」字韻,頁九上引「劉莘老」。(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八冊)】
陸佃:《陶山集》十四卷
陸佃,字農師。越州山陰(浙江)人。宋慶曆二年(一○四二)生。熙寧三年擢進士甲科,官至尚書左丞。崇寧元年(一一○二)卒。《宋史》卷三四三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陶山集》十四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陸佃陶山集 【 十五條】
以上十五條,館臣漏輯者一條。
除館職謝丞相荊公啟
乘槎問漢,敢妄意於英躔;入館登瀛,遽叩名於仙籍。載循蹇淺,彌切兢慚。國家乘有赫之炎圖,紹無疆之曆。篤生睿主,登用真儒。壯武烈於文謨,賁唐文於皇質。恭以宮使相公先生,道承三聖,德冠羣倫。既流膏澤以下民,更翼詩書而造士。至言不出,賜也僅聞其文章;大象無形,參乎才見其忠恕。成功弗處,秉義甚高。將集聖人之清,忽辭天下之任。而某曲蒙獎育,最號迂愚。早聞咳唾之音,晚在鑪錘之內。回瞠目乎其後,每望車塵;疏攘臂於其間,更縻廩賜。比登詞館,實出師門。緩三年而為儒,竊嘗承學;烏九寫而成舄,猥預校文。點礫甚功,銜珠昌報。秋陽以暴,緬懷滌漢之情;春服既成,遐想浴沂之樂。仕欲行義,進思盡忠。庶無負於初心,庸少償於至德。
【 《永樂大典》卷二萬四百七十九「職」字韻,頁十三上引「陸佃陶山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五冊)】
劉跂:《學易集》八卷
劉跂,字斯立。東光(河北)人。宋元豐二年(一○七九)進士。初選亳州教授,元祐初除曹州學教授,以雄州防禦推官知江州彭澤縣。政和末,以朝奉郎卒。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學易集》八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劉跂詩 【 一條】 劉學易先生集 【 二十八條】
以上共二十九條,館臣漏輯者五條。
虜中作 【 《永樂大典》原引此詩十八首,其中十四首已輯入《學易集》卷三,題作《使遼作十四首》。】
其一
文物燕人士,衣冠漢典儀。舉知繒絮好,深厭血毛非。形勢今猶古,規模夏變夷。誰言無上策,會是有天時。
其二
甘作河南犬,休為燕地人。舉能羞石晉,誰復怨嬴秦。地扼遼東海,星占析木津。悲傷此邦舊,會遣一朝新。
其三
人物分多種,遷流不見經。已無燕代色,但有犬羊腥。海馬生難馭,山苗煮始青。舜韶方九奏,異類合來庭。
其四
聞有官軍士,生存仍宦胡。羞言隴西李,忍對杜陵蘇。椎髻心何似,環刀意豈無。陳湯那復得,衞律不勝誅。
【 《永樂大典》卷一萬八百七十七「虜」字韻,頁五上引「劉學易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零七冊)】
賀大路公啟
伏審疏榮兩鎮,進位上公。策府載勳,安車歸第。伏以某官道隆德駿,功盛位崇。忠烈著於廟朝,勳勞格于天地。平章百姓,鄰哉股肱之良;鎮撫四夷,巍乎山嶽之重。雖保釐於洛邑,實師長於官僚。方聖上篤憲老之心,而大賢稽知止之義。章封屢上,精懇弗渝。進極帝師之尊,兼理國老之重。世無此比,寵絕前聞。社稷永安,克盡大臣之悅;出處俱善,高視聖人之清。福祿是宜,典刑攸在。某翾微小己,陶泳大鈞。欽盛際之難逢,仰餘風而增抃。坐縻俗狀,阻造台閎。
【 《永樂大典》卷一萬五百四十「啟」字韻,頁七下引「劉學易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零六冊)】
畢仲游:《西臺集》二十卷
畢仲游,字公叔。鄭州(河南)人。宋元祐初(約一○八六)為軍器尉丞,召試學士院,擢為第一。終年七十五。《宋史》卷二八一有傳。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輯《西臺集》二十卷。
現存《永樂大典》錄:
西臺先生集 【 一條】 畢西臺集 【 一條】 畢西臺先生集 【 二十二條】
畢仲游西臺文集 【 七條】 畢仲游西臺集 【 一條】
以上共三十二條,館臣漏輯者四條。
離蒲中簡游景叔知府少卿
經歲思歸偶得歸,清歌未徹醉如泥。籃輿徑遂西城過,鸛鵲樓高不及題。
【 《永樂大典》卷一萬九百九十九「府」字韻,頁十四下引「畢仲游詩」。(影印本第一百九冊)】
歲時雜詠詩序
陰陽之運,寒暑之節,連萬物之盛衰,而雜以歲時之憂喜。變則鼓歌笑傲,低昂而自得,與夫嘻吟詠嘆傍徨散髮而流涕者,其得已乎?此風雅之所作,而騷人文士所以世起而不窮者也。吾欲議於天,索情於人,觀騷人文士之奇怪以永吾日,而患吾力之少也。蓋聞宣獻宋公在中書第三閣,手編古詩及晉、宋、齊、梁、北齊、周、隋、唐人歲時章什一千五百有六,總十有八卷,名曰《雜詠》。予未之見也。而宣獻公之孫,有剛叔者,復次本朝公卿大夫、高才名士,與其家內外先世之作,詩歌、賦頌、吟詞、篇曲,三千三十有五,以續前編甚備。予壯其事,因借觀三月而告之曰:昔宣獻公之外氏楊文莊公之事太宗也,文章道義,天下誦之。而子之祖考叔父,復以文章顯。當仁宗之初年,宣獻公號為文師。而治平、熙寧以來,常山公入居侍從,為太史,博文有守,如漢之董仲舒。四人之作,世不得而備也。其單章隻句,流落諷味,如嘗甘露而食熊蹯,詎可以多有。而今全篇具簡,散列於其中。詩固未易知,然並我之時,君子之後,必有流飲大嚼而不厭者,剛叔之力也。雖然,豈特如是而已。夫論詩之人,古今異論,所以為詩之性古今同,故詩可亡也,而性不可忘也。性苟不忘,詩或有道。昔古詩三百餘篇,孔子刪取寡矣。然自商周至於魯衞,未有無詩之國也。使刪詩在今,庸距知數千(載)百年之間,而無可取之詩乎?剛叔之二十卷,用力多矣,宜有為孔子取者。然則吾所謂議數於天,索情於人,偏觀騷人文士之奇怪以永吾日,乃餘事而兼得者也,何足為剛叔言。或曰:剛叔之二十卷,果傳乎?曰:以文莊、宣獻兩家四人之盛,與諸公卿大夫、高才名士之作,類非苟作也。吾意孔子有取,而人以為不傳,吾不信。年月日左朝奉郎充集賢校理、尚書禮部郎中畢某序。1陰陽之代化,寒暑之密移,吾不知其然也,而數可知。哀樂之相尋,美惡之相形,吾亦不知其然也,而情可見。蓋數隱於空虛渺茫之外,而人情亦起於有無恍惚之中。方人之無事也,夷居澹坐,收視橫膝,若遺肝膽之所在。而風噫籜鳴,日陰轉,油然有感,則振發慷慨,徘徊而太息。況
【 《永樂大典》卷九百八「詩」字韻,頁十五下引「西臺先生集」。(藏日本天理圖書館)】
賀除振夫侍郎啟
某頓首再拜某官座前。伏自前歲冬末,被命改使山東,道過國門之外。時適會旌節出帥慶陽。嘗獲造詣行府,曲蒙敦事契。復垂顧訪,欵以誨言。下情感佩之私,實不勝紀。爾後半歲之間,又再易地,到罷相屬,道途之勞亦倍。故竿牘之問,重於稽脫。其如瞻馳系戀,增積尤多。即曰春晚極暄。伏惟總統邦計,台候動止萬福。某承乏淮甸,捷蔭映以幸 【 兌】 【 免】 於罪戾,造詣正遠。伏望體上眷求,加護寢饔。行膺廊廟之拜,卑誠惓惓之禱。某悚息再啟。近者伏審就膺恩制,入奉禁嚴。鉅賢造朝,士夫交慶。而孤遠之人,復得託在下風。區區抃幸,殆不勝情,皆不審起居何如。某自到淮上,雖夙夜罄竭,勉赴職業。然愚暗淺陋,終恐未能逭責。儻沐眷憐,不賜鄙遺,時有以誨督之,卒門下平昔之知遇,幸甚幸甚。
【 《永樂大典》卷七千三百四「郎」字韻,頁十五上引「畢西臺先生集」。(影印本第七十二冊)】
畢子莊墓誌銘
元祐五年七月乙酉,畢子莊之兄弟,將葬子莊於鄭州管城縣懷忠鄉盧村原祖塋之東北。而走書謂駰曰:「子莊之與子,親且舊矣。知其詳者莫如子,宜為我兄弟銘之。」駰辭不獲已,序而為之銘。君諱仲容,子莊字也。其先東平人。自文簡公顯,始去代徙鄭。今又居濉陽。曾祖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太原郡開國公,贈太傅、尚書令、中書令,謚文簡公,諱士安。祖衛尉卿、工部侍郎,諱世長。父尚書駕部郎中,贈正義大夫,諱從古。母永嘉郡太君梅氏。繼母壽昌縣太君陳氏。君少以侍郎任太廟齋郎。資性明爽,勇於為善。平居與其弟昆切劘講解,相進於學,期以文章取貴仕,不幸早歿。而諸弟相繼取科級,攝祠館,翕然為一時名流。雖正義壽昌清白之操有以作之,然亦君 【 子】 【 之】 助也。初試吏,為臨邛縣主簿。邑有富人楊小三者,唯一子,喑且聾。與其姪男女二人處於是。已嫁妹謀欲取其貲。先收其女,養為子之婦。又瞰其亡,賊殺其男而磔棄之,出於 【 語】 【 語於】 索。建繫其女姪,拘之旬浹,始微言,嘗見姑衣有血污狀。君繇是益加推治,而盡得其情。眾乃諭向泣下直二指者,蓋言妹欲并其貲,謀殺我叔姪耳,咸以為能。當是時也,清獻趙公悅道、懿敏五公仲儀、常山宋公次道、成都李公才元,率能鑒識人物,頗以文雅吏事許君。惜乎夭閼,不及見其施也。以嘉祐四年五月二十一日卒於官,享年二十九。娶蔡氏,駰之娣也。男一人曰大。孫一人未名。大生二年而孤,吾娣守視鞠養,至于有立,可謂難能矣。嗚呼,觀君之所以為人,與其祖父之流澤,吾娣之守義,意其後子孫必有大者,姑俟之。銘曰:強以問學,敏以從政。位雖弗崇,名則有令。察獄唯明,於君為盛。姦莫能欺,罪人斯正。果如何哉,乃嗇其命。必有遺焉,子孫之慶。`人曰:「我晨出,見兄持一物趨水濱,如欲渝洗。意吾兄殺之也。」捕至獄,喑者莫能辯,第時泣下,直二指向人,若有云者。獄具,君獨疑焉,乃為參伍
【 《永樂大典》卷二萬二百四「畢」字韻,頁十六下引「畢西臺先生集」。(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二冊)】